第一百一十一章(中)航天电磁发射轨道_全球战争
笔趣阁 > 全球战争 > 第一百一十一章(中)航天电磁发射轨道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一百一十一章(中)航天电磁发射轨道

  直升机降落了,众人获准观看火箭发射现场。

  看着远处耸立的长征9号运载火箭,方永宁十分兴奋说:“它好壮观啊,像一座白色巨塔。”

  “是啊,长征9号运载火箭也许是我国火箭史上最好的产品了,最大、最重、最强。但在它以后,将不会再有新的长征系列火箭服役。”干部感叹道。

  “为啥?”方永宁纳闷的问道。

  干部说:“这些大家伙太重了,运载的却只有顶端的一丁点质量,费效比太高。”

  杨卫封点点头,他也有同感。

  自从航天之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使用火箭发射太空船的创想之后,化学燃料的运载火箭就一直是人类进入太空的主流方式,数百吨的火箭看上去无比壮观,但其中更多的质量被留给了燃料,光靠这些成本巨大的火箭十几吨十几吨的将设备送入太空,人类永远无法真正走出地球。

  但从本世纪开始,传统的化学染料火箭技术也许将会彻底淘汰。

  在北河三文明的给出的技术下,三大法宝被依次拿了出来,它们分别是依托山体建设的航天电磁发射轨道、垂直于赤道的太空电梯、以及核聚变发动机推进的几十万吨重的太空运输舰。

  如今,这三种航天技术,都在迅猛的向前发展,势不可挡。

  杨卫封说:“航天电磁发射轨道的发射成本与火箭对比怎么样?”

  干部说:“不可同日而语,就拿经常往返国际空间站的俄罗斯联盟火箭举个例子吧,这玩意儿单次的发射费用就超过5000万美元,可近地轨道载荷却只有7吨,简直是在烧钱。而如果采用航天电磁发射轨道,一次性就能向太空发射80吨的质量,平均分摊项目建造费用,单次发射成本最高也只有166万美元。”

  方永宁:“那可真是便宜了不少。”

  干部笑了笑:“这还是如今的局面,大家都知道,目前可控核聚变电站正在全面铺开,以后电费会无限降低。航天电磁发射技术以后的成本就只是隔热舱了,况且那东西还可以重复利用,价格也许会跌落几倍也不一定。”

  赵长杰点点头:“这样一来,人类进入太空将步入白菜价时代了。”

  干部:“没错,只是我们还需要时间去发展。”

  杨卫封:“时间,现在是我们最缺的东西了。”

  此时,巨大的震动如同地震波一样轰鸣而来,远方亮起了惊人的强光。

  “火箭发射了!这还是我第一次亲眼见到火箭现场发射!”方永宁高兴的跳了起来。

  是的,长征9号点火发射了,在运载火箭的下方,明亮的高温火焰与冷却水结合,大量的水雾裹挟着云烟从振动台下方喷发而起,蔚为壮观。

  火箭发动机核心位置高温喷发,数千摄氏度的高温烈焰从下方的喷管中呼啸而出,产生巨大的推力,巨大的运载火箭稳稳当当的被强劲的推力慢慢的送上天空,如同一把利剑,即将刺破天空!

  有人喃喃道:“太壮观了。”

  接着,一道粗长洁白的烟道轨迹无比壮观的出现了,重达百吨的长征九号运载火箭正冲天而起,速度越发越快,只在地面上留下了一个巨大无比的风暴圈,啸然起飞的运载火箭让长空震颤,风云变色!

  不过除了第一次见到这种景象的队员们震撼无比外,文昌航天中心里的其他人员们则一脸淡然,情绪没有丝毫的波动,对比之下,队员们看上去像是一群没见过世面的乡巴佬。看书网干部解释道:“我们基地这些日子发射的火箭太多了,比以前的频率高十几倍,大家都快习惯了。各位同志,再过二十分钟,我们就出发去五指山。”

  方永宁挠挠下巴:“去五指山干什么?看孙悟空?”

  干部被他逗乐了,笑着解释:“我们去航天电磁发射基地,电磁轨道建设在五指山上。”

  “为啥要建设在五指山上?”

  干部说:“因为五指山是我国最南端的高山了,航天电磁轨道因为有缓冲作用,且轨道不断抬高,所以必须依托山体建设,让弹射舱以最高速度飞上太空。”

  “可是珠穆朗玛峰不是更高吗?为啥不再其他高山上建造?”方永宁的问题越来越多了。

  干部倒是侃侃而谈:“和文昌火箭发射基地的原因一样,这里是我国最南端,最靠近赤道,所以发射物体的线速度最高,飞上太空的技术难度最低。”

  方永宁这才点点头:“原来是这样。”

  干部说:“当然了,我国的电磁轨道功率正在不断突破,以后不一定要建立在最南端,听说祁连山脉那儿也已经开始建造第二个电磁发射基地了。”

  赵长杰问:“我们就要坐在电磁轨道上飞向太空吗?”

  干部说:“不,人可不能坐这玩意儿上太空,航天电磁弹射轨道只能发射无人载具,而且不包括一些精密的电子产品。”

  众人一脸不解。

  杨卫封说:“加速度。”

  干部点点头:“没错,加速度。加速度太大了,为了上太空的速度足够,我们要在十一公里的轨道长度上直接将弹射舱加速到超过第一宇宙速度,人的身体可吃不消这种加速度。”

  赵长杰:“那么将轨道延长呢?也许可以缓和的加速升空。”

  干部还是摇摇头:“计算过了,即使给你们穿上抗荷服,然后展开加速,但轨道得超过1000公里长,我们显然不可能造这么长的东西。”

  “所以我们需要太空电梯作为另一种模式。”杨卫封说道。

  干部:“没错,杨卫封同志,你这话算是说到点上去了。太空电梯,才是为人类奔赴太空设计的最精巧的技术,它的加速度不高,没有与空气高速摩擦的热量,更可以持续不停的运输质量,这是最好的技术。”

  杨卫封说出了心中的疑问:“可太空电梯太不现实了,金属塔的结构重心太高,而其他的材料也不符合需求,建造计划显然不太现实。”

  干部严谨的补充道:“不,杨卫封同志,是以前的材料力学不符合需求。”

  “哦?现在可以了?”

  干部:“没错,我们现在使用石墨烯,这是一种碳纤维纳米材料,你们应该听说过。”

  另一人开口了,杨卫封不认识他,只知道他是一名海军的应用工程人员。

  他说道:“这我知道,不过清华大学制造的碳纤维纳米管也只有半米长,这已经突破了世界纪录,可我们需要的长度呢?从赤道线抵达同步轨道,足有三万六千公里长!用这种材料上太空,不现实。”

  请收藏本站:https://www.ddbqg.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ddbqg.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